2014年12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医改蓝皮书: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2014~2015)》发布会在京举行。
《医改蓝皮书》指出,市场经济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在过去的30多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政府在医疗市场里的角色定位不准,导致着医疗体制改革屡屡受挫。政府在医疗领域的职能定位应是规划与监管,其它应交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因此,医疗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化“大三角”为“小三角”,引导市场力量的深入。
未来几年的医改必须以发挥市场在医药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改革理念,阐明政府的定位和职能无疑是极为敏感和重要的。
《医改蓝皮书》指出,在这个市场中的定位就应该是“守好付费大门,鼓励卖方竞争”。政府在作为买方代表行事时,不能自居为卖方的“领导”和规矩制定者。要尽量减少利用行政手段超越买方身份,直接甚至粗暴干涉卖方的竞争,削弱市场的活力。
国际经验早已证明,一个能够让“卖方”各企业充分有序合法竞争的市场,也应该是一个高效率的市场,其市场经济的性质不会因为买方代表是政府机构而被否定。
《医改蓝皮书》认为,其中问题最为严重的有三项政策: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加价率管制、不得“二次议价”。其初衷无疑是为了通过政策手段控制药价,政策设计时颇为注重技巧和可行性,推行之前也组织了诸多业内专家反复论证。
其后果不但让买方的药品采购价格越高、获利越多,让公开的价格竞争机制失灵,而且直接干涉卖方的竞争,让卖方无法通过公开合法的价格竞争获得市场份额,不得不开展“高定价、大回扣”的隐性交易竞争,结果导致了药价虚高、回扣泛滥、过度用药极为严重、医患关系日益恶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医改蓝皮书》以“专家建议”的方式提出取消这三项政策,实施政府只管零售价(或医保支付价)并动态调整的政策,允许医疗机构和药品供应商谈判确定药品实际采购价,获取零售价与实际采购价之间的差价收益,让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价越低、获利越多,调动医疗机构降低药品采购价的积极性,让公开的价格竞争机制能够正常的发挥作用,让底价供货成为最有效的竞争方式。
《医改蓝皮书》建议,医改初期可按照现行中标价为零售价,尽管这时仍有不少药品的零售价依旧虚高,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就可根据经市场竞争形成的药品实际采购价对零售价进行动态调整,政府完全可以借助市场机制实现零售价的科学、合理。这一做法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了政府作用,与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高度契合。
|